從氣候變遷大作戰看世界ESG因應與演繹
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(UNFCCC)發出警訊,氣候變遷的驅動因素除了自然的天災,如火山活動、冰川活動外,更重要的是不當的人為活動對氣候的影響已大幅增加,世界各地頻傳極端氣候所造成的社會損失不計其數,在2021年紐約暴雨、格陵蘭山頂降下70億噸水、西日本水災、萊茵河水災、中國鄭州淹水、西班牙高溫超50度……….
人們開始思慮氣候危機的行動目標,目前已超過100個國家宣示淨零碳排的目標,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排名23的台灣於2021年8月也研議「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」修法,納入「2050年淨零排放」目標,行政院、立法院、經濟部、科技能源相關單位都為台灣的永續發展找出新方向。
台灣溫室氣體排放的來源,能源維運含產電、煉油、煉焦等燃料生產轉換過程,製造業直接排放包含燃料燃燒與其他溫室氣體,家家戶戶住商相關的用電,接軌國際浄排放趨勢對台灣的影響,蘋果對世界供應商的行為準則要求實現碳中和,歐盟2023年實施碳邊境稅,美國則針對鋼、鐵、水泥、鋁、化石燃料於2024年施行「公平轉型與競爭法」,這對台灣為出口導向國家,且是國際供應鏈的重要一環來說,無疑是屬於氣候貿易脆弱國家。
公司治理與ESG的關係,從各項重要的項目中形成自然的DNA,包括了發展永續環境、資源的利用效率、環境管理、職涯發展、
產品與服務品質、營運風險、供應商管理、企業社會責任等等準則的發展。
ESG的重要趨勢中,綠能綠電需求再度提高,DNV2021年能源轉型展望報告指出,至2032年,全球銷售的車輛,將有一半是電動車;未來30年人口增長22%,全球經濟增長111%,全球能源需求的提升來不及因應,提升能源效率仍是能源轉型的核心,也是對抗氣候變遷的最佳利器。
國際能源總署(IEA)盤點超過400項新興技術,發現近1/3仍屬概念階段,面對2050淨零排放目標,仰賴大量尚未成熟的原型與概念技術勢在必行,技術大創新的核心發展值得觀察,英國綠色工業革命的十項計劃,包括了零碳排車輛、先進離岸風力、綠色運輸、綠色建築、零排放航空海運、碳補存再利用、低碳氫能、先進核能、綠色融資、環境保護等等項目,借鏡英國,台灣的機會是什麼?
2030年,ESG成為國際品牌競爭要素之一,如何達成淨碳中和目標?怎麼採取行動?如何發展出商業經濟模式?就連比爾蓋茲也急著到處找答案。
一個地球,世界面對!於是各國ESG/SRI指標及指數之建立將此起彼落,ESG投資風潮愈來愈熱,根據Morningstar統計,至2020年底,ESG投資規模達1.65兆美元。